認識身心障礙
認識恐慌症

恐恐慌症


A.症狀描述:          

 恐慌症的基本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型的恐慌發作,之後則會出現持續擔憂下一次恐慌發作,或是憂慮恐慌發作時造成的傷害或後遺症,或是出現與恐慌發作相關聯的顯著行為改變,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而所謂的『恐慌發作』則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有強烈的害怕或不適,並伴隨下列症狀中的四項以上。這些症狀包括:心悸或心跳加快、出汗、發抖、呼吸困難、哽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失去自我感、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即將死去、感覺異常、臉潮紅。這種發作通常是突然開始並迅速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有這樣恐慌發作的患者,通常會描述當發作時感覺自己會死、會發瘋、會心臟病發或會腦中風。因此常會在恐慌發作時誤以為身體有嚴重的疾病而頻繁地到急診求助,但卻未能檢查出任何身體異常。

 有些恐慌症的患者會因為擔心自己在某些特別地方或情境下,若發生恐慌發作時會得不到救助或逃脫困難。因而畏避這些地方或情境,或必須帶著強烈痛苦而忍耐,或需要他人陪伴才能勉強處於這些地方或情境。若有這樣的症狀,我們稱之為『伴隨懼曠症之恐慌性疾患。』

 恐慌症的初發年齡差異頗大,最典型的是在青春期晚期到35歲左右初發。而恐慌症的病程大致為慢性但起伏不定、時好時壞。


B.治療方式:          

 對於恐慌症的治療,主要有兩個部分:藥物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

(1)藥物治療:目前有三種藥物(包括Xanax、Zoloft、Seroxate)是經FDA通過對恐慌症有效的藥物,而藥物的治療有效後,一般需要再持續服用8∼12個月。

(2)認知行為治療:

(a)認知治療:主要在矯治患者對恐慌發作的錯誤信念。所謂的錯誤信念 是指患者容易把輕微的身體感覺錯誤地詮釋為『快死了』的徵兆。
(b)行為治療:包括放鬆練習(協助個案來控制自己的焦慮);呼吸訓練(協助個案能在恐慌發作時,避免過度換氣);漸進式暴露法(協助個案對害怕的刺激逐漸去敏感)。


C.用藥常見的問題:          

 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括:嗜睡、虛弱、噁心、便秘、頭昏、口乾及性功能障礙…等。依照個人體質及所選藥物不同而有所不同。


D.家屬認知及照顧原則:          

 家屬的照護重點主要在了解個案目前所患之疾病及其影響,給予情緒的支持,並鼓勵及協助個案規律地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http://www.tpech.gov.tw/Article.aspx?ArtSerial=1405&ChaId=C58&Click=
Top